首页
东方博雅社
学术研究
艺术鉴赏
当代画家
艺术展览
绘画长廊
中国书法
艺术图书
关于我们
English
     
 
居“一”治“一”,弘扬“笔墨之道”
 
 
    ——斥破吴冠中的“归零说”
 
 
童中焘
 
       
         
 

  十二.唯“虚己服善”,得谓“艺术责任”、“艺术道义”;真“艺术使命”,始知“以同而异”。
  每一个画家,都会有自己的艺术观念与趋向。殊途而同归,并行而不相犯。对待艺术创造,不必也不应采取敌对的“斗士”式的“竞争”态度。
  吴冠中在中国美院,当学生问到“吴先生是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时,即举例曾经在南京一所大学做讲座时的情景,责问几千个大学生“都没有看过我(《笔墨等于零》)的确凿论点,又如何讨论问题?只要是对的,我认为就要坚持。”(2007 年10月20日《美术报·思索艺术的人生》)批评吴冠中“论点”的,并非这些学生,他们为什么要受到斥责呢?对于“笔墨等于零”说,论辩已经多年,有过不少文章,出过书。孰不对孰对,应该是早已清楚了的。自以为是,几乎只讲意见,不讲事实与理由,是吴冠中一贯的“风格”。这样不顾是非的“坚持”,能被看作应有的“虚己服善”的学术态度吗?或者从吴冠中的“坚持”,我们有理由认为:吴冠中之说笔墨,根本不在意笔墨;他原来不知也不想知道有关“笔墨”的问题。果真如此,说什么对于吴冠中虽已没有关系,对被误导者还是有意义的。
  最后一点,是我一年前批评《吴冠中说“国画”》,写《吴冠中的狂妄》时,欲说而不愿说,今天不得不说的,治学与做人的态度问题。空话与吹捧,几乎已成时尚。一篇《思索艺术之人生·吴冠中杭州访谈印象》,五个小标题,四个关于“吴冠中眼里”的“艺术使命”、“艺术责任”、“艺术道义”和“艺术风格”,吴冠中承当得了多少?
  1.谁是谁的“奴才”?
  众所周知,“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是潘天寿先生的艺术主张。这个主张,自有其理,乃是一种选择,并不以为“唯一” 。潘先生曾经是吴冠中的老师。而吴冠中居然对“拉开距离”也以“是聪明人?傻子?奴才!”言之。(《吴冠中说“国画”》)而后来居然有人称吴冠中“是美术界的巨人,同时也是美术界﹑美术教育界、文化界的勇士、斗士”;“是中华民族的骄子,就是一位伟大的人物”(2007年11月24日《美术报·艺术的特性·中国美术学院吴冠中艺术研讨会纪要》);还有说他的艺术成就“与他的性格和道德的修养敦厚不无关系。”(《中国书画商情·吴冠中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面对这种堕落,今后只有“无言”了。
  吴冠中对中国画的传统,不顾事实地看成:“‘国画’特有的制作法是抄袭,美其名曰临摹,曰仿。陈陈相因,千人一面的绘画形式却延续于几千年文化的民族中,是骄傲,是悲哀!”(同上)一面:“我在泰特美术馆看他(梵高)的原画,几乎跪下来了。”(2006年第10 期《美术观察·对话录》)
  吴冠中常以“文学性”和“多余”非议中国画的题款。他不理会“中国传统绘画是文史﹑诗词﹑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在画面上的综合表现”(潘天寿《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也不理解题志、书法等是画面本身的需要(如平衡、完整性、加强气势),又丰富了欣赏的内容。而自己却袭用西方绘画式的署年签名,又乐于出书,一边是画面,一边写着文字的断想与解释。
  吴冠中牢记了六十年前法国老师的话:“艺术是一种疯狂的事业”;不知是否知道中国两千三百多年前“画史解衣般礴”、“用志不纷,乃凝于神”以及“优游自在”、“沉着痛快”或者“偶然欲书”的境界?
  吴冠中说:“在法文里,‘美’与‘漂亮’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词汇。”在汉语里,“漂亮”是近代词语,与“美”就是两个词。又不知道吴冠中是否知道:在中国传统,“美”不是最高的品阶,也在两千三百多年前,有庄子说“大美”﹑孟子说“美”(充实)、说“大”(充实而有光辉)、说“圣”(大而化之)、说“神”(圣而不可知之)。
  2.吴冠中空谈“美”与“创造”而轻视“技”,散见于言论,不再赘引。这里只录潘天寿先生40年代在国立艺专对学生的一段话,以作比较:
  你们是刚入学的新生,在第一堂课,我首先要讲的两点是:
  一. 你们要集中精力,埋头学画。要决心一辈子献身艺术。
  二. 你们要不存偏见,博采众长。不要以学象我为满足,要着眼于创造。
  要记住:艺术的重复等于零!(《潘天寿谈艺录》)

  中国画的局势是:直面生活,各行其道;综合创造,其“道”乃大。综合不是失语,必以其独立而不可比较,乃显高度。中国画依然为独立而有高度的中国画,居“一”治“一”,保持“比较优势”,“笔墨之道”的意义就在这里。

2007年12月 杭州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69号峻峰华亭D座217   
邮 编:100029
电 话:8610-58773897        传 真:8610-58773946
网 址:www.galleryofchina.cn    邮 箱:goc@galleryofchina.cn
中国大画廊版权所有2006
              京ICP备06046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