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方博雅社
学术研究
艺术鉴赏
当代画家
艺术展览
绘画长廊
中国书法
艺术图书
关于我们
English
 
 
《东篱霜菊图》赏析
 
                 无锡江南大学教授 黄培杰
王一亭      《东篱霜菊图》
     时下的画坛中有这样的思想倾向:似乎觉得传统的东西一定和旧的、缺乏生命力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然而,不久前看过一幅《东篱霜菊图》,那种用地道传统手法匠心独运地表现的写意花鸟画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早已使人忘掉什么传统不传统的争论了。

  立幅的构图中,上面的一组菊花由右边的几个蓄淡的叶子起手,紧接着一个大起伏自上而下又轻轻收住;下面一大组红菊和白菊以几条重枝和重墨叶起手,衔接到上组的白菊后又下势弯弧而上,至最下一组白菊花嘎然而止,与上组合围成对应之势;以大笔粗形写出的赭石木篱为助势线由左贯通向右,再辅以两片淡墨压住右边,紧接着,左边的题款好似凌空一笔,自上而下迅速划入,上实下虚恰到好处,又似从下往上高昂伸展,把人的视线和心绪引入那虚无缥缈的宇宙中,令人回味无穷。最先抓人目光的,是中间那几朵较为饱和的红菊,以及右边压阵脚的墨叶,不知不觉地,目光循着中间的红菊旋转着依次向上面的白菊逐组滑下来,最终滑到最下面这组白菊中细微地流动欣赏,此为全画的“画眼”。此组的白菊效果一望便知非经写生不能达到;
白菊花心中的点点藤黄,深浅相宜的红菊,亦实亦虚的花青墨叶,既体现着传统中国画特有的美,又生发着清冽微凛的秋霜之气。再循环往复地看,那鲜艳丰富的红菊竟然只是胭脂一种颜色的深浅变化;白菊的勾勒轻松随意、信笔“写”成;画幅下端重而实的白菊和墨叶既体现着最耐人咀嚼之处,又同画面上端虚而淡的白菊墨叶以及书法开头几字的重墨色相呼应,形成了画面气势
   王一亭      《东篱霜菊图》局部
的大开巧合,放中有收。微黄的宣纸底色非但没产生古旧之意,反而在红菊、白菊、
墨叶和赭石木篱的巧妙配置中产生了活色生香的新鲜之感,整个画面“郁勃奇气,古茂流畅”,妙意无穷。这个“妙意”,是传统的笔墨技巧竟然产生了符合现代人们审美心理的画面效果,带给了现代人们深刻的生命思索、人生价值的体悟。这其中的奥妙,是值得我们花大气力探索的。
  作者王一亭(1867-1938),名震,字一亭,号白龙山人,室号海云楼,浙江吴兴(湖州)人,自幼习画,为清末民初继承吴昌硕之上海画坛的权威之一。他工于书画又笃信佛教,擅写佛像和丹鹤,吴昌硕称其“山水、花木郁勃有生奇气”,画风浑朴古茂,流畅自如,书法亦有醇穆雄劲之风,是海上画派后海派领袖之一,并且既是书画家又是商人,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宗教领袖。我们知道,作为把中国传统文人画推向最后高峰的大师吴昌硕的诗、书、画、治印自成体系,以钟鼎篆籀之笔入画,有时还将大红大绿用在画中,色彩复杂丰富、墨色变化无穷,“浓如黑漆而不滞,淡若笼烟而不薄”,并且“画气不画形”,因而吴昌硕的作品风格大气而古拙雄健,具有非凡的气势和神韵。王一亭自“1913年始晤吴昌硕,关系在亦师亦友,时有合作,并为代笔……”,因此在王一亭的这幅堪称精品的成熟时期的画作中,我们完全能够感觉得到有其“笔墨无痕,又巧写生”独到的个性风貌,有中国画上述优秀传统的内涵所在,也有海派“与时竞新,笔墨尽境”、“绘画性与书法性”的特点。
  这幅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传统,本身就是“经典”的代名词,能够流传至今的部分都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精髓,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地继承;传统表现方法照样能出现代的新感觉,关键在于真正掌握了传统基础之上的匠心独运。我们在中国画创作的过程中,应“志贵高远,气贵雄浑”,在作品中体现中华民族的胆识、志向和勇气: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也许这比单纯地提“创新”更有说服力。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69号峻峰华亭D座217   
邮 编:100029
电 话:8610-58773897        传 真:8610-58773946
网 址:www.galleryofchina.cn    邮 箱:goc@galleryofchina.cn
中国大画廊版权所有2006
              京ICP备06046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