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方博雅社
学术研究
艺术鉴赏
当代画家
艺术展览
绘画长廊
中国书法
艺术图书
关于我们
English

 

山水画的境界

孔仲起

  一、对“境”的广义理解
  “境”是中国画的要素,尤其山水画。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个“境界”的问题,包括为人处世、适身处地、信仰追求、人生目标。而境界的最佳状态无过于时间的跨越及空间的包容;无过于“真”、“善”、“美”这个世间公认的标准,有了境界的高度才有艺术的高格品位!
  根植于丰厚的中华文化,民族沃土的中国画,它涉及的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的积淀,我们先民很早就重视和天地自然的密切关系。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先民就以河图,洛书,而后的太极八卦,周易观察自然变化和规律,以求心中有数,推断自己的处境,所以始终关注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尽可能地促使自己置于天地自然和谐合一的境界。
  公元前五世纪博学的孔夫子,总是在寻找天地自然变化的答案,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篇)他不信鬼神,但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总结人生“五十而知天命”,即“境遇”,这个天是指人的生存空间,指深奥博大的天地风云,山川生灵。“境”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景物、地理环境,但境的含义超越了土地、土壤的层面。清袁枚的随园诗话有这样的故事:“杨文公撰《宋主与契丹书》,有“邻壤交欢”四字。真宗用笔旁抹批云:“鼠壤”?“黄壤”?杨公改“邻壤”为“邻境”,真宗乃悦”。这一改从正体加深了边境睦邻的意义!而今对艺术的表达方式称之为“语境”,这是作者的形式语言传达的“心境”。佛家谓“物因心显”,“境由心造”,陶渊明饮酒名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即是诗人心和境交融的抒发。
  境也是“界”,儒家研究入境,佛家有凡界或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当今以界而定社会分工,如政界、学界、商界、文艺界……受释家渐次升级的三界影响而包含了阶层、地位和晶地的意义。广义讲境包括了主客观世界,是情感融入造化,造化贮予胸臆,是情与景的合一,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有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厂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之说由天地到人久己为人们重视常用,并赋于一种崇高的地位,即前面所说有了境界的高度才有艺术的高格品位。
  二、境界的表现
  比如,“静”是中国画最爱表现的一种境界,这个静不是冷漠幽暗的寂静,是鸟鸣山幽泉水叮咚甚或如“天籁”的自然之宁静,可以心志致远之宁静,可以向往无穷、无际、无涯,静中可以体悟“宇宙八荒,太虚无极”。当然动也是一种境界,如大海之激荡慷慨的旷远境界,犹如汉高祖高咏大风歌的境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人在黄鹤楼上触景生情:“爽风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这是达观的境界;本人好画黄山风烟,追求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好画大海则求海纳百川有容为大的境界;好画高山、大山,壁立千丈,则求无欲则刚的境界。另外空旷清冷、萧疏意远、泼辣豪迈、舒坦通达、圆融厚朴……都是境界。境界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泮天寿先生有道:“艺术之高
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当今盛行以水墨之名代替中国画,妄自追求国际接轨,本人认为
欠妥!这和唐宋以后文人追求、“水墨为上”的中国水墨传统有质的区别。它仅仅从工具材料或表现形式考虑,就是忘掉中国画的境界要素,是以“器”代“道”是“形而下”。
  三、中国山水画的形成 。
  中国山水画的形成早于西方风景画一千多年,这和东西方两大古代文明发展的侧重点有关。西方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建筑和雕刻艺术,追求严正、和谐、精密、逼真、理念……而透视学和解剖学也伴随而生,从雕刻到绘画偏重表现人体美的追求,模仿和再现人体美,以及人物故事,宗教历史画达到登峰超极!而风景画到了十七世纪始见端倪。
  中国人对大自然不仅是利用和改造的关系,更注重适应融洽和人天合一的关系!我们的先民从关注天地自然的变化到加以推理、象征、比兴到感受它的美、表现它的美,其间递变愈转充实(孟子云:“充实之谓美”)中国山水画之所以盛传千年,富于特色就是因为它不单是风景,而是它有景有情,有意境、有境界,注重内在之美。其名称的由来离不开先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和尊重,孔子比德于山水之美,因为他们无私地供给人们以物资和滋润,曾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又云:“浅者流行,深者不测如智;其赴有仞之谷不疑,如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如善化;至量必平,其百折必东如意。”山山水水蕴涵了天地人文和德性。用近代西方美学讲山水画的形式,那就是“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是人性化了的大自然。
  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应该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写情,情寓于景,从风景到意境,通过表现手法的到位,达到作者本人和读者的审美愉悦,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反馈及至陶冶性情,使之进入本文所强调的美好境界,循此理念,图画山川风光而以“山水画”这一富于人文内蕴,讲求意境的名称当也顺理顺章了。
  四、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首先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有景有情,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山水画艺术。中国艺术在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上不过份强调感官刺激和理性分析(概念),更强调主客观的和谐交融,审美要求和民族个性有关,侧重于浑厚、笃实、旷达、温良、和谐、德性、善化……审美方式较
习惯于细细品读,潜移默化地体会个中情致,例如生活中看画饮酒、喝茶一口为吞,三口为品,一品其味,二品其意,三品其境界,饮酒的境界是飘飘然欣欣然激越憧憬和诗兴,杜甫描写的饮中八仙就是一种境界,吃茶由悠哉品茶的形式发展为功夫茶,由此氛围发展为茶道这也是境界。看画则既悦目犹赏心,即古人所云:“品其味,会其意,明其志”。黄宾虹有道:“江山本似画,内美静中参”,内美就是气氛、气质、气息、气势、气韵,包括笔墨精神,当然更指合乎规律,伦理道德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山水画是由风景到作品,从创作到欣赏都有着引人入胜和移情于景的特点,没有作者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体验就没有读者身临其境的,体味和感受,作为山水画家应具备导游的精神,引领观者一起浏览其间,体察其中,为之怡情,为之陶冶,达到情绪的放松,心灵的正合,简言之:“畅神”。说此言的正是五世纪时的山水画家宗炳,他晚年行动不便,终日面对山水画,“卧以游之”,沉醉于山水自然中,谓之“畅神”。
  当今时代人们为了调节喧闹的城市生活和紧张忙碌的工作,盛行旅游,寄情山水,钟情于山水画也是这个道理。
  总之,有意境是山水画的特色,有着从情感到气格的“境界”的追求。画山水注重“师造化”,要在造境,高在化境,作画和看画共同身临其境,向审美活动的深层次发展:一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和大自然合一,达到主客观世界与时共进光景常新的境界,谓之新。二是潜移默化在真境、神境、妙境的高深境界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69号峻峰华亭D座217   
邮 编:100029
电 话:8610-58773897        传 真:8610-58773946
网 址:www.galleryofchina.cn    邮 箱:goc@galleryofchina.cn
中国大画廊版权所有2006
              京ICP备06046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