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画家艺术之高低以及画家与画匠的资格判定,展览的确是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艺术评价依据。
在绘画信息密集的展览会上,画家们的作品逐一罗列、公平铺陈,在排除了“画外因素”影响后,其艺术之雅、俗、清、浊,水平之高、低、上、下,鉴赏者应该是一目了然的。在“名家”、“大师”称谓被滥用的今天,鉴赏者怕也只有从展览的作品上判定其名是否符实了。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表现在绘画中的所谓充实,就是形象鲜活、气韵生动,就是气血充盈、精神弥满。能有“夺境”之笔或得“夺人”之境者,则可勉为“画家”;然而能谓“名家”、“大家”者却必须有“笔境兼夺”的充实。
空洞枯燥的艺术谈不上充实,失却充实的艺术自然是味同嚼蜡。当今所谓走时的绘画作品,虽笔也精工,墨亦焕彩,只惜大多言之无物、“境界无情”。宛如童中焘先生所批评的那样:“笔墨太多”。此颇有意味的“太多”,就是指为表现笔墨而笔墨的多余。这类作品虽不失趣味,亦一如糖水清甜可人,但终因没有可品的醇厚而与“大”无缘。我们看宋代绘画,它既表现了山川自然的雄浑气象,又表现了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与亲和。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无一不是元气淋漓、浑然一体,这便是“笔境兼夺”的大艺术!
《孟子精神—中国当代绘画》由于是对外展览,所选作品不过六十余件,规模并不大,艺术形式基本也就是水墨、工笔。但展览由于没有官宦气与脂粉气的横生,所以显得清雅、淡泊与整齐,而且作品的现代气息也很强。这是大多数参展画家的功绩。
展览中的作品或有“夺境”之笔 ,或有夺人“之境”,“笔境兼夺”之妙者亦有不少。如颜宝臻的《孟子造像》、王珂的《孟子图》、黄培杰的《浩然之气》、童中焘的《峄山爽气》、孔仲起的《浩气长存》、李乃宙的《孟子论道图》、柳村的《四基山古柏》、张伟平的《孟林秋色》、寿觉生的《厚德如山》以及王义淼的《云生邹峄》等等。
我不认为画家能于题材之外有绘画。对于绘画而言,题材与形式的关系犹如毛、皮,没有题材“毛将焉附”?!至于毛与皮的依附是否“紧密”贴切、自然天成,那就要看画家的能量了,这能量或许就是界定其为画匠、画家、名家、大家之决定性因素。
孟子,这位两千三百年前的大人物,其形象、其行为对今天的人们—尤其是画家来说都是个人自由想象、认识的结果。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基础功力,也就是世人常说的“天资”。同样也是一个人最终能否发展成为画家的重要原因之其一
。
所谓绘画的现代性,某种意义上就是与过去形式或气象的不同。这不同就是创...
|
|
|
|
展览名称: |
《孟子精神—中国当代绘画展》 |
展览时间: |
2007年10月09日—10月11日 |
展览地点: |
北京首都图书馆(二楼)展厅 |
主办单位: |
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欧亚现代艺术中心、《文艺报》社、《美术》杂志社、东方博雅社 |
参展美术家: |
孔仲起、王伯敏、王 珂、王义淼、包辰初、田黎明、田助仁、毕建勋、任惠中、刘秉贤、李 平、李乃宙、李 曼、许志挺、孙佰均、孙静茹、庄道静、邵大箴、寿觉生、张伟平、张江舟、林容生、林海钟、单小勇、周华君、周尊圣、柳 村、姚 惟、唐鼎华、黄培杰、童中焘、彭兴林、颜宝臻等 |
|
(以姓氏笔划为序) |
展览现场 |
|
|
|
|
|
|
展览场景 |
新闻发布场景 |
童中焘先生(右起)、Jan W.Walls先生、况达先生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 |
|
|
|
|
|
|
|
|
|
新闻发布场景 |
展览序言 |
展览场景 |
|
|
|
|
|
|
展览场景 |
中国著名画家童中焘先生、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郜宗远
先生在展厅中 |
中展中心刘德山处长与况达、
童中焘、郜宗远先生等在展厅 |
|
|
|
|
|
|
|
|
|
|
 |
媒体报道 |
 |
|